一、冯骥才苦夏散文类别
冯骥才苦夏散文类别:感物咏怀。
详细介绍
苦夏冯骥才著散文,这篇散文以“苦”来概括“夏”的滋味,确也恰当,但如果仅仅停留于“苦”的层面上,那就平淡无奇了。
赏析
本文作者固然写到夏之苦,但更多的是写夏之乐趣,这些乐趣甚至包括“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,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”等恐怖“事件”。
显然,这种快乐是短暂的,作者在以后的岁月里经历过无数的人生苦难,那才是真正的“苦夏”,可作者最终认识到,正是那样的“苦夏”,锻造了自己生命的硬度和韧性。品读这类句子“在这生命的四季里,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是这长长的夏么?”你对生活一定会有更深的感悟。
拓展知识
苦夏就是指在进入夏季后由于气温升高,出现胃口下降不思饮食,进食量较其他季节明显减少并伴有低热(体温在37℃--37.4℃之间波动),身体乏力、疲倦、精神不振,工作效率降低和体重减轻的现象。
苦夏其实并不是病,不过严重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B以利于调整植物神经功能消除苦夏症状。所以,多食瓜果可以度苦夏。
体质因素
平时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较虚弱,如果饮食失节,饥饱失宜,偏嗜生冷,损坏肠胃,以致抵抗力减弱,就很容易患“苦夏”。
气候因素
夏季天气炎热,空气中湿度较高,暑湿邪气乘虚而入,人们白天身处炎日之下,夜晚纳凉露宿,或吹风扇,开空调过量,暑因寒发,容易得病。
苦夏调理有方
苦夏可以分为三类,一是湿热重型。主要表现为身热、口干欲饮、口中黏腻、大便黏滞不爽、舌苔黄。可采取清热祛暑化湿的方法,主要用药有:荷叶、藿香、薏苡仁、滑石、茯苓、半夏等;二是气虚型。
这类人通常容易疲倦、四肢无力、气短、不思饮食。用党参、黄芪、白术、甘草能和胃化湿、益气健脾;三是气阴两虚型。这类人除了有气虚表现外,还会出现阴虚内热症状,如手脚心发热、潮热、盗汗、清瘦、口干、舌质红。可用西洋参、麦冬、知母、玄参、黄芪、石斛等益气养阴。
二、大神们求《冯骥才散文精选》里面的散文读后感!600字以上~~
读冯骥才的《花的勇气》这篇文章之后,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: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,无论你遇到什么挫折,只要有勇气,就会有希望。
回想作者初次看到的只是绿色连着绿色的维也纳,显得非常单调。“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!下次再来,非躲开四月不可!”作者为眼前看到的景色而感到失望。同行的小吕听到这番话,把他带到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,让他扒开草好好看看,此时作者又非常吃惊,因为他看到的是青草下面藏着密密的小花,它们纯洁、娇小、鲜亮,只比青草矮几厘米,好象只要一使劲,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。
看到这里,我已经被触动了。因为这些花儿不是为外面的风吹雨打而胆怯,而是被草压在下面。但是终有一天顽强的花儿会冲出草丛,特别引人注目。 时间过得飞快,作者马上就要离开维也纳去意大利了,但还未看到这些花儿从草丛中冒出来,此时作者又感到非常遗憾。没想到,就在作者走的那天,外面蒙蒙细雨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。隔着车窗,看不清外面,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变了:一片绿色的维也纳此刻变得五彩缤纷,白色、黄色、紫色,在车窗上流动。作者下了车,看到了一片花的原野,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花 儿藏身的草地。这景色与前几天的相比,简直是改天换地。此刻作者心中感慨万千。
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,使作者心头怦然一震,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是勇气。
花都有这样的勇气,何况是人呢? 望采纳!!!!!
三、冯骥才的精彩短篇散文谁有啊?
<<书房花木深>> 一天忽发奇想,用一堆木头在阳台上搭一座木屋,还将剩余的板子钉了几只方形的木桶,盛满泥土,栽上植物,分别放在房间四角。鲜花罕有,绿叶为多。再摆上几把藤椅,竹几,小桌,两只木筋裸露的老柜子;各类艺术品随心所欲地放置其间。一些古钟、傩面、钢剑以及拆除老城时从地上拣起的铁皮门牌高高矮矮挂在壁上……最初是想把它作为一间新辟的书房,期待从中获得新的灵感。谁料坐在里边竟写不出东西来。白日里,阳光进来一晒,没有涂油漆松木的味道浓浓地冒出来,与植物的清香混在一起,一种享受生活的欲望被强烈地诱惑出来。享受对於写作人来说是一种腐蚀。它使心灵松弛,握不住手里沉重的笔了。 到了夜间,偏偏我在这书房各个角落装了一些灯。这些灯使所有事物全都半明半暗。明处很美,暗处神秘。如果再打开音响,根本不可能再写作了。 写作是一种与世隔绝的想象之旅,是钻到自己的心里的一种生活,是精神孤独者的文字放纵。 因此,我没在这房子里写过一行字,仍然在原先那间胡乱堆满图书的书房伏案而作。 渐渐的这间搭在阳台上的木屋成了花房。但得不到我的照顾。我只是在想起给那些植物浇水才提着水壶进去,没时间修葺与收拾。房内四处的花草便自由自在、毫无约束地疯长起来。从云南带回来的田七,张着耳朵大的碧绿的圆叶子,沿着墙面向上爬,像是“攀岩”;几棵年轻又旺足的绿萝已经蹿到房顶,一直钻进灯罩里;最具生气的是窗台那些泥槽里生出的野草,已经把窗子下边一半遮住,上边一半又被蒲扇状的葵叶黑糊糊地捂住。由窗外射入的日光便给这些浓密的枝叶撕成一束束,静静地斜在屋子当中。一天,两只小麻雀误以为这里是一片天然的树丛,从敞着的窗子唧唧喳喳地飞了进来。我怕惊吓它们,不走进去,它们居然在里边快乐地鸣唱起来了。 一下子,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气质,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性乃是绝对的自由自在。我便顺从这个逻辑,只给它们浇水,甚至还浇点营养液,却从不人为地改变它们。於是它们开始创造奇迹—— 首先是那些长长的枝蔓在屋子上端织成一道绿盈盈的幔帐。长春藤像长长的瀑布直垂地面,然后在地上愈堆愈高。绿萝是最淘皮的,它在上上下下胡乱“行走”——从桌子后边钻下去,从藤椅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。几乎每次我走进这房间,都会惊奇地发现一个画面:一些凋落的粉红色的花瓣落满一座木佛身上;几片黄叶盖住桌上打开的书;一次,我把水杯忘在竹几上,一枝新生的绿蔓从杯柄中穿过,好似一弯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。於是,在我写作过於劳顿之时,或在画案上挥霍一通水墨之后,便会推开这房间的门儿,撩开密叶纠结的垂幔,独坐其间,让这种自在又松弛的美,平息一下写作时心灵中涌动的风暴。 我开始认识到这间从不用来写作的房间的意义。它实际上是我书房的一部分。 我前边说,写作是一种忘我的想象,只有离开写作才回到现实来。这间小屋却告诉我,我的写作往往十分尖刻地切入现实,放下笔坐在这里享受到的反倒是一种理想。 我被它折服了。并把这种感受告诉一位朋友。朋友说:“何必把现实与理想分得太清楚。你们不满现实是因为你们太理想主义。你们的问题是总用理想要求现实,因此你们常常被现实击倒在地。这因为你们天生是一群理想主义者。” 於是当我坐在这间花木簇拥的木屋中,心里常常会蹦出这么一句话: 我们是天生用理想生活的人!